学校管理的7个原则激活团队,才能转动飞

每天,学校管理者都会面对纷至沓来、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而洞穿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务,其实面对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人性和人情。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最高级的管理,不是管理团队,而是管理个体。

因而,学校要高效运转,归根结底就是一件事——激活每一个人。意思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每个人都明白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每个人都有资源去做;每个人都有主动性去做,这样每项工作往往能够产出乘数效应。

要激活每一个人,不是对一件件事、一个个行为孤立地做出反应,而是要学会巧用支点,撬动管理升维,构建适合每个人发展的环境。

以下七个管理原则,作为组织的第一级“阶梯”,也许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最大程度地激活团队,并转动成长的“飞轮”。

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达成共识

“如果你要雇佣一个人的双手,就要雇佣他的整个人。”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这句话,非常适用于今天的学校管理。因为在教育深度转型的当下,学校需要的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合伙人、改革同行者。如果不能让每个教师找到意义,管理一定是失败的。

但现实是,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常常不是出在教师的工作没有真正的目标,而是在现实的目标里看不见真正的价值。尽管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几乎每一位校长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但这些办学理念常常以枯死在宣传橱窗里而告终,以写在学校文件上而止步。

学校管理者从意识到行为,都必须实现从任务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因为仅仅是对动作、行为的管理,已经不足以形成团队的力量;而是要把个人目标提升到学校目标,将学校目标融入个人目标,再将使命转化为意义和责任。也就是,学校要带着老师究竟去往哪里?

可以说,在教育共识基础上的学校“集体行走时代”已经来临。转型之路,共识抵万金,包括价值共识、愿景共识、目标共识,也包括和教师的共识、和学生的共识、和家长的共识。

达成共识,是新时代校长的领导力,也是从管理走向领导的核心课题。只有达成共识,才能驱动教师自动自发的行动力,让教育成为人人愿意奔赴的地方。

教育的征途,每个人都是学校这艘船的一员,也是船的一部分。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管理者主要做“两件大事”:出主意做决策、选干部用人才,即确定方向、用人到位。其中,知人善用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要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但对于何为“合适的位置”,管理者要有着新的认知——

过去,遵循“人-岗匹配”逻辑,学校一般是从岗位出发来考评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比如学科老师重点侧重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但现在,学校岗位变得越来越复杂,从集体备课到项目共创,再到双减和新课标落地,大部分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动态的人与静态的岗位之间的适配变得十分困难。

于是,从“人—岗匹配”转变为“角色匹配”,让每个人都能以匹配的素养,承担好相应的团队角色,成为用人的新逻辑。

比如,学校中层在承接愿景、协同周边、营造势能的职能过程中,要承担目标导向的策略师、岗位人才的画像者、学习型组织的搭建人、工作标准的建模者、团队协同的系统教练、工作创新的推动者等角色……

再如,教师要转变为教练、导师、陪伴者、支持者,成为学习行为设计师、教学行为指导师、学习场景设计师、身心健康维护师、组织关系建构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生涯发展指导师……

与过去的岗位不同,这些角色是在学校与他人、与学生共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然延伸,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

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在科学的角色分工和画像下,重建团队成员的角色认知,使其具备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让人手成为人才,让人才成为人物,让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给标准,更要给支持

新的角色带来多维的挑战,倒逼每个人迅速走向成熟、实现自我突破。

在行为设计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关于自我突破的公式,即自我突破=高标准+自信+方向+支持。学校管理者一定要让团队每一个人看见目标和方向,明晰行动标准,并获得有效支持。

其中,标准的确立至关重要。所谓标准,就是事情做到什么程度算是做成了,并能够细化成指标落地执行,还可以评估考核,比如学科课程标准、作业管理标准、项目执行标准等。如果做到有标可循,每个人都能按照标准做事,哪怕中途可能忘了目标,也能够抵达。

给标准的同时,更要给支持。因为向下负责、指导团队实现结果,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

对于管理者而言,如果任何事情以同样的难度交给下属去做的时候,挑战有可能是过度的。这就需要帮团队成员降低难度,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可执行,并提供“正确地做事”的环境和支架,让他们拥有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动态的能力。

具体来说,包括方法上的支持,比如提供思维工具、行动脚手架,开发清单、改进流程,强化过程管理和精细水平;包括资源上的支持,比如学习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平台上的支持,比如协作平台、成果展示平台等。

管理需要“推”,即给定方向、明确标准;也需要“拉”,即了解需求,提供支持。有标准规范,有方法指导,每个人的自我突破便成为可能。

解决问题,而不是分清对错

世界是由问题组成的,学校育人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因为,管理其实就是面对和解决一个个真实问题。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能用逻辑验证,而要用成果验证。不谈对错、只谈解决问题,便成为管理的价值导向。

这也体现了所有管理工作的检验标准——用结果检验,不用对错检验。如果管理需要评价对错,就会导致人们关心管理本身,而忽略了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评价管理的标准,就是看管理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

当问题来临的时候,马上去分析谁造成的、责任归谁、谁对谁错,已没有任何意义,否则管理一定毫无效率。只有解决了问题才有意义,这个时候真正要做的应该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根据领导力模型,基层领导必须拥有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团队、下属解决问题;中层领导,必须拥有辅导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给别人方法去解决问题;组织高层,则是要通过推动组织变革去解决问题。

不同层级领导力的核心有所不同,但最后都要落到“解决问题”上。解决问题,才是领导力的核心。

评价团队,而不是考核个人

对于事情的结果和成效,需要科学、人性化的评价。评价体系是最需要牵住的“牛鼻子”,如果设计得不当,就很容易引发行为偏差,破坏学校文化。

有一条重要的管理原则,叫“要什么,就评价什么”。但现实却是:想要团队有凝聚力,却在个人间搞排名;都希望老师之间能够互相合作,但设计评价体系的时候却往往让他们互相排挤。

学校评价制度通常是偏向竞争多,鼓励合作的少。比如在评价教师的业绩时,不仅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zhitang.net/rczy/20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