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公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首次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与发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实现了核心素养、实现程度如何,需要以学业质量标准衡量。因此,认识学业质量标准“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是打通课程标准落实核心素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如何用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学、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业成就的整体刻画
在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使用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具体化,是学习课程内容之后应达到的素养水平。课程有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总目标是在课程学习之后,核心素养实现的总体要求。学段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在每个学段的具体化。在课程内容中设置的学业要求,是对课程内容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水平的具体规定,是学习特定内容的学业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基于核心素养,是在完成某一阶段的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核心素养实际达到的水平,反映课程目标和学业要求的达成度。
学业质量用学业质量标准来衡量。按照《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的表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学业要求,是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依据。
理解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素:
一是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反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经过了课程学习之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达。
二是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以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入学教育等大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是这些大主题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所达到的核心素养水平。
三是学段特征。义务教育的学业质量按学段设置,六三学制的学段为“二二二三”,科学描述每个学段的学业质量特征,保持学段的独特性和学段间的一致性、进阶性。
四是问题情境。素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中,必须有问题情境,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和品质。
五是学业成就的具体化。学业成就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技能,而是一个包含知情意行的素养整体。但这个整体不是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在不同学段,依据情境的复杂程度和对知识技能的不同层次要求,对学生道德品行和能力的可见、可测的具体表征。
学业质量标准有助于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旨在引导教师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评价是指挥棒,学业质量标准有助于“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第一,确立素养本位的教育质量观。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德育不同于智育,重点不在于掌握道德知识、法律规范的多少和深浅,而在于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素养本位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