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识原则的发展变迁与应对思考澎湃在

<

原创香江波蔡逊传媒

摘要

标识符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现实社会中各个环节的有序展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年设立专项,开展对现代媒体融合环境下“标识原则”的研究,并将以技术报告的形式发布研究成果。本文梳理了ISO有关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要点,追踪了ISO/TC46/SC9/WG16“标识原则”工作组工作的相关议题及工作进展,分析并给出了ISO国际《标识原则》技术报告发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标识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现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出版业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了全国统一书号制度,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图书统一编号的国家之一。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一种统一的图书编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德国、英国等国家发起提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制订了国际标准书号标准ISOISBN,并于年正式发布。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版产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版行业标准化机构对ISOISBN国际标准进行了采标,自年1月1日起,使用国际标准书号取代了全国统一书号。此后,又相继采标了信息文献领域的ISSN、ISRC,分别作为期刊刊号和音像出版物版号。

信息文献领域早期的标识符国际标准可以实现信息与文献的定位、标识、聚散、区分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支持版权管理,从而为各种商业模式的实现奠定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标识符的编码体系由以供人识读有含义的简单编码符号,向无含义化编码加结构化元数据组成的可解析标识符系统进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标识符解析,不仅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被标识资源的解释性信息,还可以提供各种功能性信息,使被标识的资源在相应的应用环境中方便地实现各种使用功能。标识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也由静态变为动态,从单一的识别功能,扩展到来源追溯、版权保护、使用管理、用户分析等方面,甚至还可以参与为使用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过程等。不同属性资源之间跨界关联、复合呈现,新的信息文献产品形态不断出现,更使得近年来信息与文献领域的标识符从对实物对象的标识扩展到对网络对象的标识,并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撑下,除了对标识对象的唯一性识别的基本功能外,还在向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标识符的应用呈现出数字时代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标识符应该满足什么样的基本条件?在对现有的标识符标准进行修订和新制定标识符标准的工作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这些是管理部门、相关机构和标准化工作者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zhitang.net/zbgn/21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