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脱低
俗话说,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养家糊口。古往今来,贫困家庭的子女为了生计,在很小的年龄便到店铺当学徒,或者去找专门的师傅拜师学艺。在百姓眼里,学一样手艺,是别人永远拿不走的财产。如今,学手艺会怎么样呢?带着这个问题,小编采访了密云区的几位手艺人。
拉洋片传承:“一招鲜,吃遍天”
拉洋片也叫做西洋镜,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据传,明朝时期,西域一国向大明皇帝进贡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做妃子。因为远离家乡,妃子总是闷闷不乐。有位大臣去了妃子的娘家,将妃子家乡的河流山川、房屋、亲人等都画了下来,把这些画片按顺序排列,每张画片都有相应的伴唱。片子放在箱子里,拉动片子,唱那个片子的情节,并配以锣鼓和其它乐器。妃子看完甚是高兴,从中知道这种技艺叫拉洋片,皇帝也高兴地给予大臣封官赏赐。拉洋片的技艺集中表现为“说、唱、念、打、做”等本领,先是在宫廷,后传到了民间。70岁的张凤永是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卸甲山村人。13岁那年,张凤永在天桥卖花生的时候,拉洋片的罗培林(外号小金牙)相中了他的声音,收他为徒。小金牙的师傅为焦金池(外号大金牙),是第三代拉洋片的传人,解放前从天津到的北京。17岁那年,也就是年修建密云水库的时候,由于劳动时喊号子声音独具特色,又被当时被称为“霍大麻子”的拉洋片师傅相中为徒。“我刚开始拉洋片的时候,去的是密云溪翁庄前面的巴蜀游乐园,卖2块钱一张票,头一天卖了近元。第二天因为下雨又卖了近元左右。当时家里有座机,为了联系方便,赚了点钱,买个手机,开始去市里演出,各单位,各大公园,晚场,单位庆典他都去过。后来到卢沟桥参加大型的庙会,卖5元钱一张票。”拉洋片传承人张凤永有些感慨的说。“对我自己来说,确实比种地强多了,以前开过四轮,种过果树,卖过早点,都不成。走的步子慢一点,但比种地快多了。”张凤永年开始收徒弟。第一个徒弟叫邹建民。据张凤永介绍,当年邹建民刚由外省来到北京时,由于缺乏一技之长,一天的收入只有70元左右,家庭经济困难,生活压力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凤永遇到了邹建民,并相中了他在拉洋片方面的潜质,收他为徒。后来,给邹建民联系庙会,帮他找个地方演出,同时将洋片箱子借给他。年,张凤永去南宁出差,恰逢高碑店庙会。“我出差第三天吧,他就给我打了电话,说师傅我挣钱了。我临走前,给他录个自己的唱腔放在U盘里,让他用这个U盘的唱腔拉洋片,自己的口型配合着,实际上是U盘唱的。连打锣鼓点,也是比划着U盘中的锣鼓点声音比划着。一开始是那么做的。看过我洋片的人说,这不是张老师唱的吗?说不是张老师,甭管是谁吧。这一个礼拜,他赚了多块。”张凤永告诉记者。邹建民赶完庙会,又去北京前门大栅栏对面的鲜鱼口附近的商场里面拉洋片,这一呆就是2年。后来得知,他在鲜鱼口一个月挣两万多元。再后来他从商场里出来到对面大栅栏附近的东来顺饭庄里头拉洋片。“哪一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哪天的收入都不错。广场上还有预约他到外面演出的,各单位搞庆典的、搞活动的,都有请他出去演出的。他比我年轻,他还能干,不怕受累,又听老师的教导,赚钱也可观。”据了解,邹建民也带个徒弟,他担心自己教不了,就请自己的老师张凤永帮带。“他学了一段时间,差不多后,我就给他找地方让他拉洋片了。”张凤永收徒弟,有着自己的观察视角。他认为,人品要好,能吃苦,还要有这个天赋。他说,有的人学徒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一听锣鼓点就手忙脚乱,一个片子没有放完,曲子就全部唱完了。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对张凤永老人十分关心,希望他保重身体,同时鼓励他尽量多带徒弟。因为疫情,老百姓多呆在家里,拉洋片的生意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这一传统民间技艺与新兴技术一样受到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