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事情,就叫做团队,也有可能是团伙。什么是团队?美国最著名团队和组织行为研究专家理查德·哈克曼教授和罗杰·施瓦茨教授认为,真正的团队是由一群这样的人组成,他们角色明确且互相依赖,为产生某些结果(产品、服务或决定)而共同担责,同时这些结果可以被评估。
K哥认为,团队也可以看成一套系统,把整体目标细分成各种小任务,并让合适的人找到合适的位置,再同通过不同层级的人分层管理,最终带领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实现协同合作,完成各自任务和整体目标。但现实中我们却常常见到不少披着团队外衣,却缺乏团队内核的“伪团队”,做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的各类“工作”。今天K哥就和大家聊聊这种危害性很大、隐蔽性极强的“伪团队”。一、什么是“伪团队”什么是伪团队?乔恩·R·卡岑巴赫在《高效能团队》一书中,给“伪团队”做了准确描述,指出他们(伪团队成员)对形成团队的共同目标或绩效目标不感兴趣,对公司的绩效做出的贡献很小。伪团队成员个人绩效的总和,也达不到本来成员应有的潜力总和。关于伪团队,除了大师的精准画像外,K哥还总结了它们以下三个特征:1、没有业绩,只有借口;法国人林格曼曾做过一个关于拔河的实验。研究表明,在拔河时,一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63公斤;增加到两个人时,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53公斤,下降了10公斤;增加到三个人,每个人施加于绳子的力量为31公斤,下降了32公斤。也就是说,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这种“责任逃逸”的现象,是“伪团队”中是最明显、最常见的表现,也是和真正团队最重要的差别。看似有了工作和任务,却缺乏系统有效的分工和执行,也没有合理的监管奖惩机制,让一切处在无序、混乱当中。大家只忙着互相甩锅找借口,推卸责任。最终输出的,永远不会是结果,而是各种理由和辩解。2、没有协作,只有部门墙;不看重协作,只强调“竞争”,是伪团队的另一大显著特点。Boss或leader们只热衷于“比武”,从不在乎其他。什么PK模式、赛马机制,各种新词儿层出不穷;什么龙虎榜对照、末位淘汰制,用的风生水起。不管员工个人之间,还是部门之间,没有协作和配合,只有都防范和较劲,互不买账,紧张兮兮。不是说团队内部不该有竞争意识,但在伪团队中,似乎只应该有竞争意识,对员工不做培养和投入,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也不懂协同,反而只会互相拆台、倾轧,对同事甚至比对竞争对手都狠。K哥甚至听过某团队为了在业绩上赢过同公司的其他团队,不惜联合外部公司破坏同事成单的奇葩事件。人心之间隔着猜忌,部门之间隔着厚墙,这还能叫团队吗?3、没有自下而上的创新,只有千人一面在没出现反对成见以前,不做出任何决策。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CEO,通用汽车公司第八任总裁,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首创人,艾尔弗雷德·斯隆最著名的“原则”之一。但如果艾尔弗雷德先生置身于“伪团队”中,他老人家大概一辈子也做不出任何决策。因为不愿创新,不敢反对,千人一面,是几乎所有伪团队的标配。所有人都知道,对个人来说,随声附和是最安全、成本最低的职场行为,不用动脑,不担责任。但事实上,leader或其他成员提出观点后,其他人不加思考地反馈了同意的信号,这会给领导者甚至整个团队造成一个极大的误解:即所有人都认同这个观点。但实际情况是,大家在盲从状态下形成的草率的“意见一致”,其实是没经过深思熟虑的伪认同,不具价值,有害无利。二、“真团队”的3个特点米格-25是前苏联研发生产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很多零部件,都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美军战机。但让人惊讶的是,米格-25的整体作战性能,却丝毫不逊于当时的竞争对手,甚至超过了同时期美欧等国家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中从整体考虑,对各部分进行了更加协调的组合设计,使飞机在升力、速度和应急响应方面超过了对手,成为当时最好的战机之一。这种由组合和协调引起的意想不到的效果,被后来的人称为“米格-25效应”。说完“伪团队”,再聊聊真团队,什么才是真团队该有的样子?“米格-25效应”做出了完美的诠释。真团队往往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有共同的目标;医院的急诊室,请来德鲁克帮他们解决工作效率的问题。因为这个急症室,经经常同时涌进很多病人,都觉得自己的情况很危机,都希望自己能最先得到治疗,这让医生护士们非常头大,也引起了不少投诉。德鲁克了解情况后,首先明确急症室最重要的使命,是治病救命,而不是咨询和保健。这点应该成为急诊室里所有医生护士的共同认知和共同目标。接着,德鲁克给了他们一个更具体的建议,让所有到急诊室的人,必须在10秒钟以内,得到医护人员的招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