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纸剪话话说胶东剪纸的历史文脉与风土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m.39.net/pf/a_4364576.html

(熏样剪纸)

数家祈福来浇奠,剪纸糊灯作上元。——方回《野庙》

历史文脉

胶东剪纸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明代以前,胶东剪纸文化就在胶东民间流行,到清代已经发展成熟。据《莱阳县志》记载,清同治年间,年节之际,家家剪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清末,更有剪纸成为慈禧精制庆寿贡品。到了近代,特别是烟台开埠后,伴随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一种融合中西的“基督教剪纸”开始在市区及周边地区传播。解放后,胶东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独特的地理环境

胶东文化的根源是齐鲁文化。胶东半岛内部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三面临海的特殊环境,使胶东文化地域发展不平衡,其在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商旅文化和渔捕文化。

由于胶东地处渤海与黄海之间,是连接北方的渤海和南部的黄海、东海的重要枢纽,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贸活动的中心。一方面频繁的对外交往和经商活动使得这里的剪纸具有“商品”属性,更加追求精致细腻。另一方面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吸引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这里的读书习文之风颇盛,百姓见多识广。这样开放包容的“商旅文化”使胶东剪纸题材更加丰富:各种戏曲传说和文学故事剪纸,剪字、园林及文房用具剪纸等在这一地区十分流行。同时表现手法上多用勾染剪纸,大胆地借鉴国画、年画的表现技巧,画面丰富细腻,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总的来说,商旅地区的剪纸艺术既保留了浓浓的民间气息,又有较高的文学内涵,呈现出一种艳而不俗、雅俗共赏的独特格调,是胶东剪纸中很有特色的一支。

文人剪纸

清代戏曲剪纸《杨家将》

对比商旅地区精细玲珑的风格,农耕和渔捕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更多的朴拙、简约和粗犷感。这些剪纸题材主要表现这一地区群众所熟悉的食物,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表达劳动者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他们慢节奏的生活态度使得当地的剪纸形成了一种介于精细与粗犷之间,造型拘谨、语言单一的风格。

农家小剪纸

多元的宗教文化

历史上胶东地区宗教文化以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基督教组成。而剪纸作为民间宗教宣传的重要载体,与宗教共生共长。宗教丰富了胶东剪纸的艺术内涵,胶东剪纸也促进了宗教思想的传播。

胶东地区的登州今蓬莱被称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之都”。因为蓬莱是世界上海市蜃楼最多的地方,古人由此想象出诸如神山、仙岛之类的神秘传说,道教也由此逐步发展。道教题材的剪纸,以宣传道教教义和神仙思想为主要内容,道教文化中那些法力无边的神仙和驱魔降妖的咒符,正好迎合广大民众祈福避害的美好愿望。

清代道家八宝剪纸熏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经济入侵,西方文化也大量入侵胶东地区。西方传教士利用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扩大基督教在胶东的影响力。由此产生的基督教剪纸在整体风格上还是很写实的,基本没有脱离西方剪影艺术在表现手法。作品缺乏想象与夸张,基本上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更没有中国民间剪纸那种吉祥美好的寓意。但是基督教剪纸取材广泛,视角鲜明,生动且富诗意地表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埠后胶东地区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它巧妙自如地揉和了东西方文化,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介绍东方,介绍中国,在客观上丰富了胶东剪纸的内容,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交融。

爱道女校中的基督教剪纸

风土人情

胶东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俗风情,这些为胶东剪纸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胶东剪纸从生活用途分,有居室剪纸、刺绣剪纸、玩具剪纸;从民俗活动分,有人生礼仪剪纸、祭祀剪纸、岁节时令剪纸。胶东剪纸以其特有的表现题材和多彩的艺术语言,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百花园。

胶东剪纸的装饰美首先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由于剪纸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民间艺术,因此,胶东的剪纸艺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作品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力求既装饰生活又不妨碍生活。

日常装饰类

首先,胶东剪纸常作为一种日常的家居窗户装饰品出现。胶东的居室剪纸丰富多彩,主要有窗花、窗裙、窗旁、窗顶、门笺、门花、顶棚花、墙花、笸箩云子和剪纸对联等。例如,“窗裙”是指贴在窗顶横木上,剪刻并举的一种横排剪纸,为胶东地区特有,通常表现两类内容。一类是戏曲传说,像《白蛇传》、《八仙过海》、《西厢记》等。第二类是祈福迎祥和喜庆装饰,将牡丹、松树、蝙蝠、仙鹤、龙凤、寿桃等物象采用象征、隐喻、谐音等多重手法,表达出金玉满堂、莲生贵子、花开富贵、凤戏牡丹、八仙庆寿等喜庆吉祥的寓意。胶东农村的窗户是室内唯一的亮点,是展示剪纸手艺的最好舞台,所以农家人特别下大力气装饰窗户。窗裙挂好后,能遮盖半个甚至三分之二窗户,透过窗裙再看窗花,犹如舞会上挂开大幕看戏一样,给人以动态的遐想。

窗裙/《天仙配》民国/招远

美好意象祈福类窗裙样式

戏曲传说类窗裙样式

人生礼仪类

此外,胶东剪纸在婚嫁等人生礼仪中扮演重要角色。旧时胶东地区的百姓为了营造出婚礼上的喜庆气氛,增添新婚之家的喜悦之情,极尽所能地用象征吉祥的龙凤呈祥、冠带流传、吉庆有余等剪纸花样装点婚庆用品。新娘的陪嫁品上要贴满适合嫁妆器形的“铜盆花”、“镜花”、“笸箩花”、“茶壶花”等,新郎迎亲的礼品要点缀“猪头花”、“猪蹄花”、“鸳鸯肉花”等,洞房中也要贴好“烛台花”、“顶棚花”、“墙围花”、“炕围花”等。诸如此类的剪纸极大地烘托了婚庆场面的吉祥美满。例如,大笸箩一般是普通人家出嫁姑娘的嫁妆,是当衣箱用。这种笸箩整体的前面三分之一俗称“前脸”,用白纸裱糊并以剪纸装饰。“前脸”的剪纸内容通常为“鱼戏莲”、“喜鹊登梅”、“成双鸳鸯”、“莲生贵子”等喜庆内容。

新娘陪嫁品大笸箩上的剪纸

新娘陪嫁品上的镜花

新郎迎亲礼品上的猪头花

传统节日类

另外,胶东剪纸与各种传统节日及活动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一年四季中的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岁时节日及祝寿、敬祖等特定日子里,美丽精巧的胶东剪纸,总是可以极大地烘托各类民俗活动的气氛。例如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剪出“艾虎”、“艾兔”、“五毒葫芦”、“鸡吃蝎子”等样式的剪纸作品,希望借此起到驱虫辟邪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市民会在五月初一小端午当日,先在一扇门上张贴“五毒葫芦”和“艾虎”,等到五月初五大端午,趁太阳还未升起时,要再贴另一扇门。门框的左右两侧,贴上“七星宝剑”。同时还要在门槛上张贴“蛤蟆”、“钳子夹蛇”的剪纸,家中柜门上多贴“艾兔”,屋内的门后、锅台后、窗旁、炕沿要贴“鸡吃蝎子”、“剪子铰蝎子”、“锥子扎壁虎”的剪纸。如此一来,家里屋外看上去不仅平添了几分喜气,还驱虫辟邪,可以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极大安慰。

↑”五毒葫芦“剪纸

↓"艾虎"剪纸

←“剪子铰蝎子”

“锥子扎壁虎”等剪纸

刻纸剪话

讲剪纸故事,传承剪纸文化。

文案/范楚浛迟懿宁

编辑排版/吴巧钰

封面/杨羡

参考文献/胶东剪纸艺术研究_毕剑锋

(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zhitang.net/rczy/15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