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创新业务如何启动高增长》。
我是李东方,是混沌大学的创新教练,曾帮助越秀集团、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企业把关创新项目孵化,也曾经帮助数百小微企业完成创新增长方案的升级迭代。
——————1——————
在发刊词的开头,我首先要解决你的小疑惑:
如果你说得都对,那你为什么不自己干呢?非要教给我们?
为什么呢?很简单:
因为所有的方案都需要有资源的支持、有用户的验证,二者缺一不可。
把资源用于支持方案,把方案执行和用户的反馈闭环建立起来,就是执行力最重要的两件事。
所有商业上的成功,不仅要有好的决策,也需要强大的执行力。
只决策,不执行,都是空谈;
只执行,不决策,都是蛮干。
如果有高水平的决策能力,那就要通过“分享”的方式展示出来,与最强的执行力合作,才能够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
为什么要持续创造新业务呢?
因为没有任何业务可以永生。如果一家企业的生命,被紧紧地绑定在一项业务上,那么它注定是短命的。
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
如果一个团队的价值,被紧紧地绑定在一项业务上,那么这个团队注定也是短命的。
所以不仅是企业要不断地孵化新业务,团队也要不断地尝试着去主动孵化新项目。
在孵化新业务、把新业务作为未来的主要收入增长点上,企业和团队的利益是一致的。
——————3——————
如果把新业务作为未来的主要增长点,似乎有两种选择:
全新的独立业务
原有业务孵化的新业务
哪一种的成功率会更高呢?
这背后是创新业务的两种典型路线的交锋:
全新的独立业务,背后通常是“满足既有用户的新需求”,这一典型路径上有非常多平台型的公司在不断深耕;
原有业务孵化,背后通常是“既有业务满足新用户”,这一典型路径则会受到扩张期产品导向型的公司的支持。
路线本身并没有对错,错的是盲目选择和傻傻坚持。
——————4——————
学习这套课程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么?
答案显然不是。
因为创新本身没有对错,它只要求团队协作有共识,用户能接受,这就够了。
创新项目的验证,是通过用户的购买行为来体现的;
创新项目的增长,是通过持续的购买和更多用户购买来体现的;
创新项目的利润,是通过结构性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得以实现的。
本书是把用户纳入决策过程的窗口;
本书是帮助促成团队共识的杠杆;
本书是帮助团队排除错误选项的外挂。
所以请不要一个人看这篇文章。
如果只有你觉得对,你觉得课里面的东西都对,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5——————
如果打算将课程中的东西落到实处,有什么地方我可以帮你?
作为一名商业顾问,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种是告诉你“可以做什么”,是出主意的顾问,也是行内的绝大多数人;
一种是告诉你“不可以做什么”,是拿主意的顾问,是行内的少数人。
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几乎必然是主意越来越多的过程。
刚开始,普遍是缺少主意的:
在你决定要去拓展创新业务的时候,可以来找我。
我可以帮你建立一套“不断产生创新方案”的机制。
你要相信,只有你的团队,听见一线的炮火,才能作出最聪明的决定。
只有他决定了,他做成了,他才会真正有能力上的成长,团队也才会更有信心。
帮助你的伙伴,看到问题、提出方案、获得验证、建立信心,是我愿意且擅长的事情。
到后来,普遍是主意太多的:
当你在众多的主意中摇摆不定,可以来找我,我可以帮你建立一套“毙掉不靠谱的想法”的刑具。
你要相信,只有通过“逻辑工具”,才能够最快地Fail掉不靠谱的想法。
只有他接受了逻辑的分析,提案者才不会有被压制的感觉,团队的水平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帮助你的团队,厘清观点、梳理逻辑、正视现状、深入观察,是我愿意且擅长的事情。
视频已全部录制完毕
可通过文中所示的或左下角的跳转到视频专辑。
目录
1.1投资就要投垄断
1.2建立垄断的方法
1.3持续增长就是持续被需要
2.1有钱收不等于有钱赚
2.2抓住运气,开个好头
2.3排除变量,稳健发展
3.1创业期:快速复制MVP
3.2成长期:从要素到体系的重构
3.3成熟期:闭环加速和阻力控制
1.1投资就要投垄断
视频课程时长:10分16秒
这是《创新业务如何启动高增长》的第一模块,第一讲。
这一模块,我们需要完成创新增长的第一步:找到切入点。
这一讲,我们尝试着找到切入点中最诱人的一种:垄断的机会。
我们下意识地以为垄断企业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利润可以做得很高,而且也很少会有激烈的竞争。
像李开复,这些前辈们也经常说,投资就要投细分领域的垄断企业。
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叫《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副标题是互联网创业下半场机会路线图。这本书就是拿来当创新工场创业训练营的教材使用的。
所以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他还这么说的,而且他在创新工场里面真的是这么干的。
对于各个方面,资源极为有限的创业公司而言,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的第一步就是要成为垄断者。
不管是资本还是顶尖人才,他们追逐的,都是这个行业里面最牛的那个企业。第二名可能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甚至可能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垄断也不是像大家想得一样是用“大”来定义的。
尤其是像李开复,在创新工场这样的场景,里面去重新定义垄断,他一定是说:这些创业项目也能垄断。
李开复选了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来定义垄断:
只要这家公司在提供的产品别人做不了,那他就是垄断。
我们进一步往前想:你是一个小公司,说你的垄断,其实根本就不是你不让别人做,而是你把这件事情做成了之后别人觉得做成这样不划算。
你在这个市场里面,你不是一个把别人拒之门外的人,但是你实际上起到了“劝退”的作用。
如果说用一句俗话来讲的话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那怎么样才能够让别人知难而退呢,有很多种方式。
我们拿经常用的“供需连”,分三个角度来看一下:
首先供给侧,最常见的,就是规模效应。
我们都非常清楚,很多事情都是你做得越大成本就越低,这种就是非常典型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表面上看就是谁做得大谁更有利。
实际上,如果说我们考虑到整个市场其实也就这么大,那么有规模效应的市场里面就特别容易出现一种非常典型的双杀:
一方面是我在做东西的时候成本比较低,做得越大,成本就越低;
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在卖这个东西的时候卖得更容易,一旦我们占领了市场,别人就需要花更大的代价来取代我们。
这种“双杀”效应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有规模效应的市场,在扩张期都会拼命、用最快的速度向外扩张,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他在这个市场中能够站稳脚跟,就很难被翻盘。
第二个我们来看需求侧。这一侧的典型代表叫做网络效应。
就好像